最近这餐饮圈的瓜,简直比我老家炕头上的红薯还烫手!罗永浩一句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”,直接把西贝莜面村架在火上烤,那热搜挂得,比西北的羊肉串还长,简直是全民吃瓜的盛宴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这湖,不仅没怂,反而霸气侧漏,不仅扬言要起诉老罗,更绝的是,直接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,还顺势推出了“罗永浩菜单”!这波操作,是硬刚到底的自信,还是被逼无奈的“自证清白”?作为一名深谙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”的资深吃货,我这好奇心简直要溢出来了,立马决定替大家去“踢馆”,看看这“罗永浩菜单”到底是个什么来头,西贝的后厨,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!
要说这事儿,还得从2025年9月10日说起。彼时,以“真还传”和“交个朋友”直播带货火遍大江南北的罗永浩,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吐槽,称自己和同事在西贝用餐后,发现“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”,并强烈呼吁国家推动立法,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。这言论一出,瞬间引爆舆论,毕竟“预制菜”这玩意儿,在消费的人心里一直是个敏感词,尤其是在高端餐饮。
西贝餐饮的创始人贾国龙,也不是吃素的。9月11日,他迅速做出回应,表示罗永浩的言论严重损害了西贝的商誉,并强调西贝门店的菜品,依照国家规定,没有一道是预制菜。贾国龙还详细复盘了罗永浩一行五人的用餐情况:下午2点40分左右到店,点了13道菜,其中“牛肉土豆条”和“一把羊肉串、烤馕”点了双份,合计15份菜品,总消费830元,用餐时长约50分钟。他认为罗永浩用“恶心”来形容西贝,已经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范畴,更像是一种“博主行为”,并明确说将起诉罗永浩,连用三个“一定”来强调其决心。
为了自证清白,贾国龙还放了大招:自9月12日起,西贝全国所有门店的后厨将对外开放,消费者可以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,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的步骤。同时,全国门店还将上线“罗永浩菜单”,鼓励消费者亲自品尝。贾国龙甚至表示,西贝近五年的账目可以每时每刻查阅,以证明其是合规企业。
然而,罗永浩并未就此罢休。9月11日晚间,他再次发文质疑,称西贝菜品有“隔夜菜的味道”,并具体点名了羊排、葱香烤鱼、嫩烤大黄鱼、面汤以及牛肉土豆条等菜品。他解释说,虽然服务员询问用餐感受时他表示“挺好”,那只是不想为难服务人员。老罗还高调宣称,无论官司结果如何,都将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及相关立法做出贡献。这出大戏,简直比《甄嬛传》还精彩,让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。
带着满腹的疑问和一丝“替天行道”的使命感,我推开了西贝的店门。一股熟悉的西北香气扑面而来,店里人头攒动,丝毫没受“预制菜风波”的影响,反而因为“罗永浩菜单”的噱头,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食客。我直奔主题,点了一份“罗永浩菜单”里的“牛肉土豆条”和“一把羊肉串”,再加个“烤馕”,心里盘算着,这可是老罗亲自点名“隔夜菜味道”的菜,今天我就要用我的“刁嘴”来评评理!
没多久,菜品就上桌了。热气腾腾的牛肉土豆条,土豆绵密入味,牛肉软烂又不失嚼劲,那种地道的西北风味,瞬间把我带回了黄土高坡。羊肉串滋滋冒着油光,肉香混合着孜然的辛辣,一口咬下去,汁水四溢,哪里有半点“隔夜菜”的影子?旁边的烤馕也酥脆可口,越嚼越香。我边吃边观察,果然看到有消费的人在服务员的引导下,好奇地往后厨方向张望,甚至有人真的去参观了。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都清晰可见,这“开放后厨”的架势,还真并非是说说而已。
其实,我们普通消费者,不是真的排斥预制菜。毕竟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谁不想方便快捷呢?预制菜在保证口味稳定、降低人力成本、提高效率方面,确实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。尤其是在连锁餐饮业,预制菜几乎是必选项。然而,我们真正介意的,是那份“知情权”和“物有所值”的期待。花着“现炒”的钱,却吃着“预制”的菜,这感觉就像拆盲盒拆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心里总有点不舒服。
西贝这次的“罗永浩菜单”和“开放后厨”,无意中点醒了我们:原来我们渴望的,不单单是一道菜的味道,更是那份看得见的“烟火气”和真诚的“信任感”。正如专家所言,此次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预制菜本身的好坏,而在于消费者是否享有充分的知情权。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2024年就已发文,要求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。然而,现实中,很多商家却在“现场加工”和“现场制作”之间玩文字游戏,模糊了预制菜的定义,让我们消费者一头雾水。
所以说,这场由“罗永浩菜单”引发的信任危机,与其说是西贝的“照妖镜”,不如说是餐饮业走向“透明厨房”的转折点。它提醒所有餐饮品牌,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,只有真材实料和真诚服务,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。西贝的“开放后厨”虽然是应对危机的举措,但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:透明化,才是未来餐饮业的生存之道。
当然,预制菜本身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它在工业化、标准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潜力。在德国,预制菜甚至慢慢的变成了留学党们的“救急神器”。重点是,如何让预制菜在保证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同时,也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“烟火气”和“新鲜度”的心理需求。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更明确的行业标准,也需要餐饮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信息披露上做得更好。
这场风波,最终会以罗永浩和西贝的官司收场,还是以双方握手言和告终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花了钱的人餐饮行业的认知。
下次再下馆子,除了看菜单,不妨也多留个心眼,看看有没有“透明厨房”,问问食材来源。用我们手中的筷子,为那些真正用心做菜、真诚对待消费者的商家投票。毕竟,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,我们值得为那份“真”买单!而那些试图用信息不对称来赚取超额利润的商家,最终只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,被时代所淘汰。这不仅仅是西贝的挑战,更是整个餐饮行业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未来已来,透明化和真诚,才是餐饮业的“硬通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