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罗永浩呼吁透明标注揭示西贝餐饮信任危机:贾国龙功夫菜也是预制菜!

  近期,关于知名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甚嚣尘上,其高昂的价格与实际提供的“预制”菜品之间的落差,触碰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。这背后,折射出的是餐饮行业一个都会存在的,却鲜为人知的“潜规则”,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。

  今年9月10日,一场由罗永浩参与的聚餐,如同照妖镜般,将西贝目前的尴尬境地暴露无遗。一桌饭下来,人均消费160元,端上来的羊排却带着隔夜的陈旧烤味,葱香烤鱼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快的腥气,就连看似家常的莜面汤,也仿佛是前一天剩下的。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这些菜品并非出自门店的后厨现场烹制,而是经过中央厨房预制后,门店仅负责加热。消费者为此买单,心中的不满绝非仅仅是“价格太高”,而是“以为是现场制作,结果只是被加热”的巨大心理落差。

  西贝方面对此曾有过详尽的解释:牛大骨在工厂统一炖煮,门店只需加热并稍作调味;烤鱼也是提前腌制,到店后放入烤箱即可。这样的流程,固然能保证出品的标准化和稳定能力,但却忽视了消费者到店用餐的核心诉求——“锅气”与“新鲜”。正如你去理发店,期望的是发型师为你量身定制,而非直接戴上一顶已经剪好的假发,体验的本质截然不同。消费者走进餐厅,期待的是现场烹调的烟火气,而非冰冷的工厂流水线。

  反观国外一些成功的连锁餐饮品牌,它们同样采用中央厨房模式,但往往在流程、标识和定价上做到了高度的透明。例如,某些快餐店会直白地告知顾客:“此烤鸡为全国统一烤制,低温配送至门店后进行二次加热。” 并以此为依据,相应地下调了价格。这种清晰的告知,让我们消费者在明码实价的前提下,降低了期望值,自然也就减少了不满。西贝的问题就在于,它将成本控制的“中央厨房”模式,与“新鲜”、“现做”的品牌定位生硬地捆绑在一起,这种错配,让我们消费者难以买账。

  西贝自身态度的摇摆,更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疑虑。2019年,西贝推出家庭预制菜品牌“贾国龙功夫菜”;2023年,贾国龙本人更直言“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”,并将其宣传为餐饮业的未来。然而,当“预制菜”的质疑声响起,西贝又迅速改口,声称自己没有预制菜。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,就像一位茶叶销售商,前一刻告诉你他卖的是袋泡茶,下一刻又换了一副说辞,称其为“茶艺冲泡包,并非袋泡茶”。无论如何辩解,听起来都令人费解和不适。

  究其根本,问题的核心在于“知情权”。多数消费者对于半成品加热的菜品本身并非完全排斥,无论是速冻饺子还是真空炖汤,家庭中亦有购买。重点是,消费者需要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,自主选择,并接受其相应的价格。如果西贝能在菜单上清晰标注“中央厨房制作,到店加热”,即使人均价格稍高,依然会有消费者出于对品质稳定和品牌信赖而买单。但如今,消费者付出了“现炒”的价格,却得到了“加热”的出品,信息不对称成为了信任崩塌的导火索。

  罗永浩此次提出的“呼吁强制标注”,并非仅仅针对西贝一家,而是将餐饮行业都会存在的“中央厨房”或“半成品”操作,赤裸裸地摆在了公众面前。在消费的人不知情的情况下,许多品牌都乐于利用这种模式节省成本,却鲜少在一线门店进行公开说明。这种行业惯性,一旦被曝光,极易引发信任危机,如同体育比赛中,裁判和选手心照不宣的规则,一旦被公众知晓,所有的比赛结果都可能被质疑。

  面对这场风波,西贝若想走出困境,不妨从两个角度着手:一是适度降价,让价格与价值匹配;二是清晰标注,让我们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。而那些忙于起诉、试图通过概念辨析来化解舆论危机的做法,治标不治本,终究没有办法弥补消费者内心的落差。餐饮的本质,是提供一道美味的菜肴,换来顾客的满意笑容。如果西贝真的将顾客体验放在心上,就应该让顾客走进门店时,感受到的是踏实与舒适。如此,那些认为“贵有所值”的顾客会继续支持,而觉得“价格过高”的消费者也不会感觉自己被欺骗。只有这样,西贝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行稳致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